中國工程院將“我國煤炭清潔高效可持續開發利用戰略研究”列為重大咨詢項目,根據煤炭行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設立了包括資源、開采、提質、輸運、燃燒、發電、輸電、轉化、節能、減排等10個課題,組織了30位院士、400多位專家進行了全面、深入研究,形成了一些重大研究成果。 未來30-50年,煤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不可動搖的主導地位,但在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方面存在重大問題和隱患。實現中國煤炭清潔高效可持續開發利用,實現化石能源和新能源的協調發展,刻不容緩!
一、我國煤炭開發利用面臨的形勢與挑戰
(一)煤炭是我國工業化進程中的基礎性能源,但其大規模開發利用面臨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的雙重挑戰我國是世界大型煤炭生產國,2010年煤炭產量為32.4億噸,占世界的45%,2011年已超過35億噸。在前十大產煤國中,我國煤炭年產量相當于另外9個國家的煤炭產量之和。如此大規模的煤炭開發利用帶來了嚴峻的生產安全、環境保護、大氣污染物與溫室氣體排放問題。“十一五”期間,盡管煤炭百萬噸死亡率下降了73%,但煤礦事故死亡人數依然是世界其他國家總和的2-4倍。煤炭開發破壞水源補給網的情況比較嚴重,因采煤區地表塌陷造成的土地破壞總量已達40萬公頃以上,煤矸石堆積量已達60億噸,占地70000公頃以上。同時,煤炭利用的落后還是我國大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
(二)煤炭在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將長期占據主體地位,2030年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仍超過50%長期以來,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特征十分突出。2010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為32.5億噸標準煤,其中煤炭消費量占69%,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近40個百分點,2011年又增加到34.8億噸標準煤。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今后較長一段時期,我國能源需要還將較快增長。保守估計,2030年我國能源需求將達到55億噸標準煤。統籌考慮煤炭、石油、天然氣、核電、水電、風電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的供應潛力,即便加快開發和引進清潔能源,2030年煤炭占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仍在50%以上,屆時的煤炭消費量很可能突破40億噸。
(三)煤炭的清潔高效可持續開發利用既是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走低碳發展道路的必然選擇長期以來,煤炭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振興裝備制造業等方面有突出貢獻。特別是對中西部富煤省份,煤炭及煤炭相關產業成為絕對的主導產業。但是,煤炭作為高碳能源,其大規模開發利用是我國的基本“能情”,這與全球低碳發展潮流不相適應,也與我們國家提出“兩型”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不相適應。開創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清潔高效可持續開發利用煤炭的道路,實現煤炭的低碳化利用是今后必須著力解決的重大問題。
二、中國煤炭清潔高效可持續開發利用的戰略目標我國煤炭高效清潔可持續開發利用的戰略目標應該是:以煤炭全產業鏈的技術創新為切入點,發揮煤炭在促進經濟發展、保障能源安全和落實節能減排等方面的基礎作用,促進煤炭的低碳化利用,實現煤炭產業高效清潔可持續發展。
我們的初步研究表明,到2030年,應實現以下發展目標:調控煤炭開發總量,優化煤炭開發布局,實現煤炭開發戰略性西移,高峰產量控制在40億噸以內。提高科學產能在煤炭生產總量中的比重,達到90%以上。提高煤炭利用效率,供電煤耗降低10%以上,工業鍋爐和工業窯爐平均熱效率分別提高15%和10%以上。 有序發展煤化工,替代石油7500萬噸,生產天然氣600億立方米。建成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創新體系,煤炭利用的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三、中國煤炭清潔高效可持續開發利用的措施與建議
(一)科學布局,安全高效綠色開發煤炭資源
一是正確處理煤炭資源與水資源的關系。深入研究富煤少水地區的水資源狀況,增強找水能力。進一步挖掘工業、農業節水潛力。合理交換水權,實施配置用水。科學規劃煤電、煤化工基地建設規模,鼓勵采用先進適用的節水技術。
二是優化煤炭開發布局。減輕東部地區煤炭資源的開發強度,部分地區要采取保護性限采。穩定中部的開發規模,注重生態環境和優質稀缺煤種的保護。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大西部煤炭資源開力度,推進新疆煤炭的戰略性開發。
三是提高煤炭科學產能的比重。根據開采安全、機械化程度、綠色開采度的要求,確定各個時期的煤炭科學產能指標。通過穩定增加投入、加強科技創新、提高人員素質、規范行業管理等措施,不斷提高煤炭科學產能比重。2020年煤炭科學產能達到24億噸,占總產量的比重提高到60%,2030年達到39億噸,占總產量的比重提高到90%以上。
(二)科學產能,將煤炭高峰產量控制在40億噸以內
一是轉變煤炭發展模式,優化能源結構。轉變我國煤炭生產“以需定產”、“以產定銷”的發展模式,實現我國煤炭由被動式的保障供應模式向積極的科學供給模式轉變,逐步過渡到以長遠資源保障戰略指導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
二是以節能減排為突破口,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全面提高社會各個階層的節能意識,以國有企業的嚴格考核機制入手,落實節能減排責任制,將節能減排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的重要抓手。
三是統籌和鼓勵煤炭走出去戰略。逐步減少北方主產區煤炭出口量,特別是要限制煉焦煤等稀缺煤種的出口,增加東南沿海消費中心的煤炭進口。鼓勵和協調企業海外資源的開發,推進形成煤炭資源海外發展的長效機制。
(三)提高原煤入選率,推進低品質煤的提質利用
一是發展煤炭提質技術。加大稀缺、難選、細粒煤的高效分選關鍵技術,不斷提高煉焦煤的精煤質量和精煤回收率。著力提高動力煤的入洗率和分選效率,力爭2020年動力煤入選率達到70%。逐步實現煤炭洗選加工的大型化,加快大型選煤設備的國產化。
二是推進低品質煤的提質利用。發展褐煤高效脫水、低溫干餾多聯產和高效脫灰技術,發展高硫煤高效分選脫硫技術。發展煤基潔凈產品精細加工技術, 形成稀缺二次資源再選技術體系,提高稀缺煤分選的總回收率。
三是嚴格煤炭市場準入門檻,加強對準入資質的監管,加強煤炭產品質量的監督檢查和管理。根據不同區域、不同用戶類型及其產品使用特點,研究和設定煤炭市場產品質量的進入標準。
(四)統籌煤炭產、運、用,科學實施煤炭能流輸運的方式方法
一是科學布局、合理規劃煤炭的產、運、用。以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為目的,以產量、消費量、煤種煤質為對象,以生產消費兩端的距離、區域經濟發展方式、生態環境容量為前提,建立全國統一的協調機制,合理分配輸煤輸電比例,實現煤炭資源的高效合理利用。
二是繼續優化輸煤與輸電的能源格局。適當提高輸電比例和規模,加大區域煤炭運輸鐵路的建設,完善輸煤專用通道。對新疆地區,統籌考慮輸煤、輸電和輸送煤制化學品及煤制油與煤制替代天然氣,形成新疆煤炭能流的大通道。
三是逐步建立和完善海外煤炭資源的輸配通道。立足國際煤炭資源和國際煤炭市場,優化煤炭產業布局,加大海外資源開發力度,在形成穩定的海外煤源前提下,逐步構建國際煤炭物流渠道,打造內外貿結合的煤炭物流網絡。
(五)積極發展先進煤炭燃煤和發電、煤基多聯產等清潔高效的煤炭利用技術,提高煤炭綜合利用率一是研發、示范和推廣先進燃燒和發電技術,進一步提高煤炭利用效率。控制煤炭利用過程中污染物的排放,推動實現脫硫脫硝一體化和汞排放的協同控制。通過有限的工業示范,掌握和消化IGCC、CCUS等技術。
二是研發、示范和推廣煤基多聯產技術。重點發展電力-化學品、電力-油/氣、熱解-氣化-燃燒分級轉化多聯產技術及產業。重點突破煤氣化及煤炭/生物質共氣化、電力和不同產品聯產的集成設計與運行、與多聯產系統匹配的二氧化碳捕捉與分離等關鍵單元技術及系統集成技術。
三是發展煤利用過程中的節能技術。重點發展煤-富氫氣體(如天然氣、焦爐氣等)共制合成氣、高爐高風溫富氧噴煤、二次能源回收利用及煤炭與新能源耦合利用等先進的煤炭利用技術,推動節能技術向產業化發展。
(六)優化煤化工產業布局,推進煤低碳清潔轉化
一是合理確定產業規模,審慎推進產業進程。出臺系統性煤化工行業標準,控制總量嚴格準入,建議到2020年,用于清潔轉化的原煤量不超過4億噸。目前煤化工產業仍存在碳排放高、水消耗大的不利發展因素,需要統籌考慮,審慎有序的推進產業化進程。
二是優化煤化工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禁止低端煤化工產業項目投資,鼓勵煤化工產業縱向整合和關鍵技術研發,延長產品鏈條,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增加產品附加值,繼續加快推進煤炭液化、煤制天然氣和煤制烯烴等項目的示范推廣。加大對在尚未開發利用的大型整裝煤田基礎上,配套建設大型現代煤化工項目的論證研究,積極推進煤化工產業大型化、園區化和基地化發展建設,在陜西榆林地區、內蒙古鄂爾多斯地區、寧夏寧東地區、新疆北部地區、貴州西部地區有序建設大型現代煤化工基地。
(七)強化節能減排,通過“倒逼機制”,推進煤炭供應和利用方式的改變
一是推行煤炭分級利用與轉化及分布式利用,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積極探索和推廣煤炭熱解燃燒分級轉化技術應用,提高煤炭燃燒效率。發展煤基多聯產技術,包括電力-甲醇、電力-油品、電力-合成天然氣、電力-烯烴、煤炭熱解氣化燃燒分級轉化多聯產技術及產業。
二是進一步加強電力、鋼鐵、建材、化工等九大用煤行業的節能。各行業形成明確的先進產業技術路線圖,以政策為保障,通過“倒逼”機制,推進節能減排技術、尤其是系統節能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如建議在單位GDP能耗考核的基礎上,增加高能耗行業內能耗的考核指標,在電力行業發展大容量、二次再熱、高參數的超超臨界技術,推進先進燃煤發電污染控制技術等;在鋼鐵行業推進高風溫富氧高爐噴吹、高爐頂壓發電等技術;在建材等行業推廣應用先進的工業爐窯技術等,實現低成本、低能耗、低排放生產。
三是加強重點行業的污染物控制,提高煤炭清潔利用水平。推進工業爐窯污染控制行動計劃,在電力等行業推進多污染物協同控制行動,試點進行綠色低碳行動計劃。完善煤炭消費外部成本內部化政策,實施嚴格的煤炭消費行業污染排放控制標準。實現不同水平年煤炭消費主要污染物SO2、NOx、顆粒物、CO2、汞等排放總量控制目標。
謝克昌(1946年10月——)男,山西省五臺縣人,曾任太原理工大學校長。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煤化工專家,全國人大常委、中國科協副主席。 2010年6月17日,國務院任免國家工作人員:任命謝克昌為中國工程院副院長。
煤化學工程專家。長期從事煤化工研發工作,是我國煤化工科技領域的開拓者之一。對煤化工利用中的主要過程煤的氣化建立了可模擬工業條件的高溫高壓多氣氛差熱測試方法,獲得了多種煤種在不同壓力和氣氛下的氣化動力學規律,建立了煤的結構與反應性的定量關系,為煤熱解和氣化新技術開發與引進氣化爐的優化運行提供了指導。對煤化工利用中的關鍵過程氣體脫硫確立了硫的賦存形態和在煤的不同熱轉化工藝中的變化及分布,據此優化了脫硫技術,開發了系列脫硫劑,取得顯著效益。在煤直接利用和轉化方面開發成功煤填充高分子復合材料和等離子熱解煤制乙炔技術。連續兩次作為首席科學家承擔國家關于煤熱解、氣化和多聯產應用的“973”項目,提出氣化煤氣與熱解煤氣共制合成氣多聯產模式。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一等獎7項;發表論文500余篇,SCI等收錄198篇次,他引120余篇次;授權發明ZL22項;出版著作3部,其中《煤的結構與反應性》是該領域的第一部專著。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