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由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的推動制造強國建設、持續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座談會上,“為什么中國批準發放的工業許可證數量據統計是世界第一,但由中國主導制定的國際標準卻僅占世界的1%?”的問題引起了制造業大討論。
水泥工業作為國民基礎性產業,其產業結構的升級進步,將影響諸多行業。面對“總理之問”,水泥行業在進行自身改革,轉型之時更應該謹而慎之,有可為、有不可為。
智能化、“走出去”當大有可為
國內水泥產能過剩已是不爭的事實,種種跡象也表明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也無法得到根本上的緩解。在這種情況下,水泥企業想要生存,降低成本獲得競爭空間和尋找新市場成為兩個最佳選擇。國內人口紅利的消失,人工成本越來越高,客觀上要求水泥企業必須加速實現智能化和工業化。智能化工廠具有精確計量,持續穩定生產等多重優勢,對于降低水泥的生產成本大有裨益。
“一帶一路”戰略在沿線國家的落地,啟動了上百項特大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每年催生了數億噸的水泥需求。總部位于亞太區大型專項投資、財務顧問和金融服務的國際供應商麥格理預計“一帶一路”的發展每年帶動6億噸的水泥需求。這無疑給深陷產能過剩泥潭的國內水泥企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國際“產能合作”成為未來行業發展的亮點。此外,對于許多欠發達國家和地區,中國先進產能的進入幫助其完善工業體系的同時也將中國的工業標準推向世界。
人為阻礙“新陳代謝”、壟斷不可為
李克強在此次會議上表示“以‘中國制造2025’為抓手推動制造業提質升級,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和工藝,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促進中國經濟邁向中高端。”
對于水泥行業如何淘汰落后產能和工藝,目前依然存在誤區和障礙,“淘汰落后不是單純把落后產能關掉,而是關掉的同時取而代之先進產能。”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就如人的新陳代謝。”另一方面,不可否認當前的淘汰落后產能工作進展緩慢,反而出現“越去越多”的怪相。
“之所以淘汰落后產能無進展,與各地錯峰生產、停窯限產‘常態化’不無關系。”業內學者表示。從各地了解的情況來看,由于2015年水泥價格的低谷,許多落后水泥企業由于生產成本過高,入不敷出,紛紛關停。但當一系列人為干擾市場的行為后,水泥價格上漲,本已準備徹底退出企業“死灰復燃”。此外,對于部分地區停窯限產常態化的情況,下游產業已經表示了不滿。今年7月,西安市22家預拌混凝土企業聯名向西安市副市長聶仲秋提出請求,希望對水泥企業展開反壟斷調查。
無論是人為組織淘汰落后產能還是變相的壟斷提價,都不利于行業本身的發展和進步,對于解決“總理之問”并沒有任何作用。現階段,唯有積極主動地推進水泥生產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切實淘汰落后產能才能實現我國從水泥生產大國向水泥強國的轉變。